欢迎访问信用枣庄官方网站!今天是:
“农农e链”创建农村信用应用场景 激活农村产权金融价值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5-02-06

“农农e链”平台借鉴电子债权凭证类信息服务平台技术特点,把庞大散乱的、非标准的农村产权,转化为标准化的、数字化的、银行看得懂信得过的农村产权数字凭证和数据资产,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农村产权流转的真实性难确认和信息未数字化的问题,搭建起融资双方的信任桥梁,让农村产权的流转和价值转化变得简便易行。

本报记者 宋珏遐

通讯员 杨其刚 邢玮

2022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枣庄市以“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重点破解农业资源价值实现不充分和乡村发展要素集聚能力不足两大突出矛盾。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有效激活农村产权金融价值,中国人民银行枣庄市分行推动搭建农农e链数字化农村产权流转融资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农农e链”),运用供应链产业链思维,以农村产权资产数字凭证化为纽带,创建农村信用应用场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将农村产权由“静态”变成“动态”,实现农村土地流转数据与资金需求信息精准匹配。

创建“农农e链”平台

链接农村产权和农村金融

“金融服务乡村面临的最大堵点是金融机构与经营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准确掌握经营主体的真实数据和信息;同时,农村产权资源纷繁复杂,银行尽调过程烦琐漫长,这都制约着信贷资金投放。”中国人民银行枣庄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王森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有效激活农村产权金融价值,中国人民银行枣庄市分行推动搭建了“农农e链”平台。该平台以农村产权的数字化实现其标准化,以标准化推动农村产权凭证化,最终以农村产权凭证化为纽带,为农村产权的流转和融资提供全流程线上服务,化解融资信息不对称、农村产权与金融服务脱节等问题,破解农村产权的赋权、活权、用权难题。“如何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各级人民银行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广大农村,最为广泛、最有潜能,联系千家万户、基层组织、规模经营主体和金融机构的是农村产权。通过数字化农村产权,破解涉农贷款信息不对称难题,银行基于特定农村产权资产匹配相应规模的信贷资金,帮助客户经理解除尽调中畏难情绪,我们找到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效抓手。”王森介绍说。

参与“农农e链”平台研发的山东普惠共享经济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房健进一步向记者介绍了平台作用发挥的原理——“农农e链”平台第一个“农”字代表农村产权,第二个“农”字代表农村金融,平台借鉴电子债权凭证类信息服务平台技术特点,把庞大散乱的、非标准的农村产权,转化为标准化的、数字化的、银行看得懂信得过的农村产权数字凭证和数据资产,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农村产权流转的真实性难确认和信息未数字化的问题,搭建起融资双方的信任桥梁,让农村产权的流转和价值转化变得简便易行。

“数字凭证化+标准化”模式

破除信息不对称难题

“农村产权信息在‘农农e链’流转过程中会生成三张数字凭证,通过这三张凭证可完成农村产权资产的数字化和标准化,实现全程可追溯、可管控,有效破解融资信息不对称、农村产权与金融服务脱节难题。”王森说。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农农e链”重视村集体核心作用的发挥。以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为例,由村集体先行实名认证入驻平台,再邀请农户实名入链,并批量导入农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等权属材料。之后,村集体与农户通过电子签名方式确认权属关系,生成“农村产权法律关系数字凭证”。当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村集体管理时,会生成“农地委托关系数字凭证”,实现“小田变大田”。根据需要,村集体可通过拆分农村产权资产,实现“大田分小田”,按需流转给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生成“使用权流转数字凭证”。“农农e链”生成的三张数字凭证实现了农村产权资产的数字化和标准化,使得村集体、农地承租方和银行机构都放心。

“过去农地流转和贷款时,需要村委会与村民、农地承包方、银行反复沟通确认,签订多份证明材料,费时又费力,‘农农e链’的介入极大提升了农地流转和办贷的效率,现在我们村已确认入链了56家农户共189.9亩土地。日照银行枣庄分行以农村土地数字化凭证为依据,向当地一家农业企业提供贷款100万元。”枣庄台儿庄区马兰屯镇前于里村村主任张凯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农农e链”6个试点村已确认入链农户和村集体土地616户1425.69亩,另一个试点村庄进入流程待确认土地面积172亩。

“资产锁定+收益权质押”创新

释放农地融资潜能

“实在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仅靠数字凭证就能获得贷款,还不需要提供额外担保。以往,贷款总绕不开房产抵押或保证人担保,但是现在,‘农农e链’帮助我们将手中的土地收益权变成了融资的新途径。”首位依托“农农e链”平台,通过“资产锁定凭证+农村土地经营收益权质押”方式获得贷款的枣庄薛城区张场鑫起点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褚夫启满怀激动地表示。2024年10月25日,基于“农农e链”平台,以8家农户的88.72亩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数字凭证为依据,枣庄银行为薛城区张场鑫起点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放首单“农权e贷”35万元,利率仅为4%。

据了解,过去农村经营主体进行贷款,往往以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根据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以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依法需经农户“书面同意”。农户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风险,同意设定抵押的意愿不强,在实践中较难实施。“银行也有顾虑。农业经营主体一旦经营失败,无法归还贷款,相关贷款处置涉及众多农户利益问题,债权银行处置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可操作性不强,而且普遍面临允许农地经营权抵押和不允许农民失地之间的逻辑悖论。”王森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流转土地的经营者依法享有收益权,而收益权属于应收账款范畴,依法可以办理质押登记。

为解决这一问题,“农农e链”创设了“资产锁定凭证+农村土地经营收益权质押”模式。“资产锁定凭证”是由借贷双方签订电子协议,同意在贷款结清前,由平台协助借贷双方锁定农村产权数字凭证,锁定后的凭证不能进行再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收益权质押”是由借贷双方签订《农村土地经营收益权质押合同》,在中国人民银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办理收益权质押登记,债权银行对农地未来收益享有优先受偿权。通过这一方式,有效提升了借款主体的承贷能力,农地融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这样不会导致农户失地风险,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同时债权银行对农地未来收益享有优先权,相当于设置一道‘防火墙’,排除善意第三人的权利主张,更好保障债权银行的合法权益。”王森说。

仅仅3个月时间,依托“农农e链”平台,通过“资产锁定凭证+农村土地经营收益权质押”模式,两家试点银行——枣庄银行和日照银行共发放贷款4户505万元,另有2户90万元贷款申请已进入审批流程。同时,枣庄银行会同枣庄薛城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在薛城区周营镇开展整镇试点工作。“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平台建设运营方的沟通协作,持续优化迭代平台功能,引导试点银行进一步增量扩面,重点走访对接我市各类规模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制定《“农农e链”营销专项奖励办法》,按照余额、户数新增情况进行激励,同时建立‘农农e链’绿色审批通道,审批人全程跟进,进一步提升平台融资效率。”中国人民银行枣庄市分行货币信贷政策管理科负责人告诉记者。

此外,针对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当地还创设了“人民调解+赋强公证”纠纷化解机制。如果发生纠纷,将第一时间启动“人民调解+赋强公证”工作,对土地经营权进行精准拆分、再流转,平衡好债权债务等利益关系,依法快速高效化解矛盾纠纷。

“应用场景+信息资金流”贯通

实现农村产权价值最大化

为进一步打通产权信息流与银行资金流的通道,枣庄银行投资开发了“枣易快贷小微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与“农农e链”实现数据对接,一旦农村规模经营主体提出融资需求,“农农e链”立即就可以将融资信息推送到该平台。“我们在收到客户提交的贷款申请后,就会立即启动线上审批和放款流程,整个过程不到半个小时。目前,我行开发出‘农权e贷’信贷产品,并已打通与‘农农e链’的数据接口,为广大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枣庄银行普惠金融部负责人吴红富说道。此外,日照银行也推出“裕农贷”,精准对接“农农e链”平台,支持对象包括农户、农村经营主体,单户最高贷款金额可达10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3年。此外,“农农e链”平台还支持多类市场主体入驻,可串联起市场上下游主体、银行、第三方服务机构等;设有村、镇、县、市多级管理功能,支持农业农村各级管理部门监管;农户、村集体、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主体等参与其中,将形成巨大而精准的数据资源,为乡村治理、数据资产估值等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将农村产权资产数字凭证化,并支持在此基础上农村产权资产流转和融资应用场景的创新,发展农村金融新质生产力,助力农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融资,助力数字金融、普惠金融在农村产权价值发掘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和复制推广价值。”王森向记者介绍道。

截至目前,枣庄银行在全省3个地市、日照银行在全省9个地市,复制推广此模式。工商银行山东分行、建设银行山东分行、恒丰银行、齐鲁银行、枣庄农商银行也已启动系统对接工作,山东济南、青岛、日照、泰安、德州、聊城、临沂等地市以及河南、河北、甘肃等省份正在积极推广该模式。

(作者:本报记者 宋珏遐)
文章关键字: 农村 产权 凭证 农农 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