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信用枣庄官方网站!今天是:
崇尚“讲信修睦”的道德观念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4-06-12

“讲信修睦”一词最早见于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原文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后人常用讲信修睦来形容人际间亲睦和悦的关系状态,表达和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与和谐社会的期许与向往。

从语法来看,讲信修睦是一个联合式结构的成语。其中“信”为会意字,《说文解字》中对此解释为“信,诚也。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意指凭借自己的言语赢得他人的信任,将“信”的本义加以引申,可理解为恪守诺言、言行相符。尽管古代先贤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主张不同,但在提倡以诚信修身律己的观点上是高度一致的,始终把诚信奉为社会生活中应恪守的道德准则。“睦”是形声字,《说文解字》释义为“目顺也”,即相互看着顺眼和舒服,引申为敦睦与和谐。《尚书》记载“九族既睦,平章百姓”,《颜氏家训》提出“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这两处表述中的“睦”均强调人际间的关系应和谐融洽。就二者的关系来说,“讲信”是“修睦”的前提和基础,“修睦”是“讲信”的目的和追求,“讲信修睦”是指人与人乃至国与国之间在讲求信义的基础上,追求构建一种融洽和睦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社会,曾经涌现出众多讲信修睦的典型人物和鲜活事例,为后人留下了无数诚信佳话和道德美谈。春秋时期,晋文公以退避三舍表达礼让在先,显示重信守诺的人格风范;战国晚期,商鞅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徙木立信,力倡新政,得到秦国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使新法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成为以信誉信用推行治国理政方略的生动例证。东汉郭伋不仅为官清廉、爱民如子,而且以诚立身、以信成事,光武帝刘秀赞其德行“信之至矣”,后世则将“郭伋待期”作为重约守信的典范。明朝宋濂年幼时家境贫寒无钱买书,他借书勤学苦读,每借必按时奉还,即便大雪封山也不违诺爽约。此外,烹彘践诺的曾子、重信讲义的关羽、守信求责的皇甫绩等等,他们也都以自身讲信修睦的高尚行为和高洁操守,垂范后世、砥砺今人。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讲信修睦不仅蕴含着古哲先贤不懈的道德追求,寄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规范,也是我们党始终崇尚的价值理念和道德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国与国相处讲究诚信为本。”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继续弘扬讲信修睦的文化传统,践行讲信修睦的道德价值取向。一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信修睦是公民道德的基石,是做人做事的道德法度,也是一个社会健康运行的基本条件。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要大力弘扬讲信修睦的道德传统,不断丰富讲信修睦的时代内涵,着力纠治社会上自私冷漠、失信违诺、庸俗虚伪等不良现象,教育和引导每个社会成员把讲信修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做到以诚待人、以信立身,共同营造向善向上、和谐美好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相互依存的全球利益共同体。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决抵制“零和博弈”思维和逆全球化思潮,切实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积极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进一步增强国与国之间的互鉴交流,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要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文章关键字: 关系 后人 人际 礼运 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