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信用枣庄官方网站!今天是:
储雪俭:信用是物流金融的核心,三大措施着手创新

来源 :信用山东-信用研究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7-09-07

由于物流业竞争的不断加剧,物流企业利润空间逐渐缩小,设计合理的金融和物流融合发展机制,是物流未来新利润增长点之一。那么,面对现今物流环境的巨变,物流金融模式创新的难点在哪里?它的本质是什么?会有什么样的风险,可控的因素有哪些?且听上海大学教授储雪俭的独到见解。

近年来,中国经济体量快速增长,物流与金融产业化融合的市场需求逐渐显现。物流金融的产业化,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物流业的运营水平和效益提升及资本运作的效率,同时也有利于金融机构提高贷款规模,降低信贷风险,提升质押物评估、企业理财等中间服务水平。但由于物流业竞争的不断加剧,物流企业利润空间逐渐缩小,设计合理的金融和物流融合发展机制,是物流未来新利润增长点之一。那么,面对现今物流环境的巨变,物流金融模式创新的难点在哪里?它的本质是什么?会有什么样的风险,可控的因素有哪些?特别是银行与小微物流企业的“隔阂”现象,我们应该怎么面对,怎么去克服这些“隔阂”等等。下文上海大学教授储雪俭就这些问题做了相应的研究分析。

1 中国物流市场中的银企“隔阂”

这些年来,运输企业、仓储企业、贸易企业都在转型做供应链管理,企业跨界经营要“创新”,在跨界的领域中形成“共赢”的局面。在我看来,物流业务发展的推动力是“贸易”或者称之为“商流”,这样的贸易包括生产型贸易和市场型贸易,它们推动了我们物流业务的发展。因为有了贸易货物才会有流动;物流业务的发展又带动了“资金结算、融资”等金融业务;其中,物流业务发展核心的力量是“金融”,他们三者关系被“IT”和“DT”固化。

具体可以用“运输大市场和运力小企业”来形容物流市场中的运输情形。其中,运输大市场,是指实体贸易产生很大的运输需求,与其相适应的运输消费额更是巨大。根据中国采购联合会的统计资料显示,2016年的1~7月份,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126万亿元,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6万亿元,其中,运输费用3.1万亿元。

之所以称“运力小企业”,是因为我国的运输企业是一条层层转包的服务链,从供应商委托给第三方物流或专业的运输公司,到物流园区、到运输信息部、到终端客户,这种层层转包的运输业务却是由众多的“小货代”、 “黄牛”、“司机”来完成。运输服务链上大多是小微的物流运输企业先行垫付了油费、路桥费等费用,业务完成后才能收到下游企业支付的运费。这些小微“物流企业”的特点是“资产少”、“业务总量小”、“信用弱”,无法承受更大的业务。然而,供应链上的这些“小微物流企业”资信难以界定,缺少资产担保,从银行获得融资比较难。

如上图所示,全国企业的应收账款有20万亿,银行仅仅关注了大企业的2.7万亿,大量长尾巴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银行却视而不见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果把小物流企业的碎片融资需求集约起来,市场巨大。仔细思考,银行之所以不待见小微物流企业,是由当前“中国物流运输企业的运力存在信息‘黑洞’(反应运力企业融资所需要的信用资产要么不足,要么其信用证据链是断裂的)决定的。

银行和中小微物流企业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未来这种情况如何解决,个人认为,运力融资其本质上是信用融资,在融资企业“主体信用”不够的时候,可以判断其“交易信用”,只要判断出其业务是真实的、连续的,违约成本高,就可以对这类小微物流运输企业进行放贷。需要银行对小微物流运输企业有充分的了解,小微物流运输企业要把物流业务的信息流透明化,搭建 “银企桥”,把物流运输市场跟金融机构连接起来,把物流运输企业的业务信息跟银行所需的资信信息进行联通,消除信息不对称变得愈发重要。

2 运力供应链金融指数体系助推银企共赢

当下,很多公司设计出运力供应链金融产品,但是实际授信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的信用额度,究其原因:金融机构不敢贷,花费大量的人力去做资信调研,营运成本高。

运力供应链金融指数是运用运输消费的大数据和高业务违约成本等原理,由第三方建立的运力信用服务综合指数。所谓在运输消费也就是在整个运输中所产生的通行路桥费、汽油、柴油、润滑油、维修件和车辆购置等发生的费用。围绕着运力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会产生大量的与运输相关的数据,把数据作为支撑,可以真实反映业务的真实性、长期性、异常性;反映融资企业的基本运营状况和盈利能力,以此建立一个运力企业信用金融的活动。银行可以依据这个指数对融资企业的资信进行判断而做出贷款金额、融资时间等判断。

运力供应链金融指数主要是用三个部分,一个是评分、第二报告、第三用指数来做行业标杆。指数的设定的依据,第一个是“运力的大数据”,包括运力供应链场景及其风险。第二个就是运用“违约成本”的概念,我们从三个角度判断,一看他的主体信用,二看他的交易信用,三是监管的第三方信用。用这三个信用管控整个贷款的风险。

指数的评级的框架分为三级,一是“企业准入”,企业来的数据做“交叉”检验,利用一些反欺诈的规则来判断“真实性”,二是对客户进行分层管理,通过他所处的行业、企业规模、业务周期、业绩来判断他的资信,然后是基于评分卡的评分,通过评分看你是个好企业还是个差企业,一个企业一年他有300万的业务,我贷给他是十万、二十万,他不会为了这十万、二十万违约,他为了这点损失全面的业务量是不划算的,我们把违约的因素考虑进去,建立了指数的有效性。通过企业分层,比如对大的第三方物流和小的三方做分类管理,通过分类管理我们利用不同的客户进行不同的授信,根据不同的运输方式,不同的开票的数额,特别现在营改增以后一定意义上对物流的成本还是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他不同的标准有门槛以后,来降低所谓的风险。

通过数据管理的基础,包括客户数据和监管方数据,如:保险、信用、车辆的违纪,客户的融资方信息、物流交易信息、运单信息、财务信息,细分成大的运输公司、小的三方物流公司等,关于司机的数据也很重要,他的配偶的情况、子女的情况,有没有不良的嗜好等都要做记录。如果这个人喜欢赌博,经常跑赌场,这种人就要剔除掉。企业行业地位、传统三张表的数据、交易信用,看看他的交易是不是真实的,因为贸易的真实性很重要,看他是不是交易的数据稳定的,有没有趋势性,未来上涨还是下跌的,如果出现异常,异常性怎么风控、管控,通过多维度的数据的采集,形成大数据库。用数据建立信用评价模型、专家打分,把交易信用、监管信用通过打分逐步的描述出来。

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提供不同的应用报告。如:银行、政府、行业协会、运力企业。通过运力供应链金融服务指数打通物流运输企业与银行的“隔阂”,把运输市场做大、培育小微物流运输企业成长,助推银企共赢。

3 运力供应链金融指数风险管控

关于运力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关键要素,有四个:运输贸易的真假性,是“真运”还是“假运”;数据资产的价值化,要看融资方运输历史数据的连续性和趋势性,是否有收到款、是否是盈利的;融资偿还的自偿性,他一定是用这笔业务里面赚的钱还你的这笔业务贷款;管理的专业性,即运力供应链金融要“可视”、“可追”、“可控”。

供应链金融、物流金融,信用问题是核心,包括从主体信用到交易信用到监管信用。这里面交易信用里面反映的物流运输贸易的真实性,运输业务的高违约成本是小微物流企业资信非常重要的判断依据,通过这三个东西我们把风险能够管住。

从信用角度建立管控,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

1、要有准入;

2、设立违约成本,如果业务没有违约成本就不适合做运力的金融贷款;

3、要管理交易风险,特别对数据把握和行业的理解是做这个的核心,目前管理交易的风险主要的参考是历史的交易纪录,如果这个企业一直为上游或者下游做这个业务,有一年或者两年以上的我就敢给他贷,把数据作为核心资产进行考核和管理。

4、管理信用的风险,特别是要利用第三方的反欺诈的工具,我认为供应链金融业务,90%以上的风险来自于客户的欺诈,包括控制权的争议、资本的抽离、隐性负债等等。

从风险管控的角度看,重点是怎么管理好我们运力供应链里面的信用,通过这个信用我们来提升融资方的信誉,包括他的职业道德、运作能力等。

4 创新才能治本

所谓物流金融的本质那就是信用及信用扩张,面对眼下物流金融所面临的问题, 储教授认为,应该从三方面着手创新,即仓库监管信息化、融资管理平台化、全程监控多锁化。

首先,仓库监管信息化。通过建立统一的物流金融监管云平台,实现信息的全程透明、共享和及时传递。各监管仓的仓位必须经平台认证,真实有效。仓库具有对存放货物状态、位置的现场数据感知和无损加密传输的能力,并且各监管仓的仓位应统一在云平台上登记,录入所存放货物的相关信息。

物流金融业务的仓管方、出质方、金融机构通过统一的平台对质押物进行实时监控;系统通过现场监控设施感知异常,自动推送告警信息给相关人员;定时对被动用过的质押物或设置为严格管控的质押物记录其移动履历。

另外,做金融物流管理不能单纯的只做一个WMS,而是要做一个具有金融因素的FWMS系统,他需要具有质押入库、监管出库、质押监管、质押解除、货物置换功能;这个FWMS服务主体,应该是仓储物流(货主或物流企业)+担保/监管公司;在货物监管和动产质押风险控制方面应注重质押率、货物变现能力、客户还款能力、担保余额;合同与信用管理方面,要具备业务档案记录并可实现查询与追溯功能;所以较一般WMS系统操作FWMS更严格。

只有做到了全程的信息化才能保证融资担保安全、质物监管可靠性、质押水平、风险有效跟踪等。另外,信用评价也是不得忽视的环节,因为它涉及到市场的竞争力、资金的流向、管理水平的高低等。

其次,融资管理平台化。说到融资管理,那么这里面不得不提涉及的几大主体,即核心企业、小微企业、物流企业、金融机构。而想要把这四个主体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只有运用平台化的系统才能做到,才能做到可视化、自动化、自主化、及时性。通过打造可视化的自动运营管理平台监控每笔资金的流向,让资金闭环流动,查看每一笔资产的明细;这样可以减少人员成本的支出;“自主化”在关注环节设置在线人工运营,辅助审批决策。从多维信息化角度让风险可知,信息透明。并根据历史数据,精准、智能地核定企业额度与账期,并进行贷后跟踪,账款闭环管理,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平台线上操作,实时获取供应链中的每一笔数据,确保每一笔交易的真实性、全覆盖性。

第三,全程监控多锁化。引入二维码安全认证服务,是为了方便、快捷认证交易过程中单证的有效性及真实性而设立,对物流金融业务链实施全程多锁监控。通过电子化的二维码安全认证服务体系,使得传统的造假手段,如伪造签名、印鉴,涂改关键信息等造假手段完全失效,规避了交易中的风险。引入专用扫码APP以及二维码的编码、加密、再解析等技术,又规避了传统二维码的网络风险、使得造假者无法使用克隆、钓鱼网站等技术进行造假、行骗。另外,借助于数据的分散化存贮技术,又使得黑客通过攻陷服务器从而获取关键数据的信息安全风险降到了最低。